掌心玉米
文化信使/袁海勝 編輯/趙盼
糧食中近于工藝品的,還有玉米。玉米粒的黃與白,乃至斑斕都適中,糧食的顏色不需炫耀,任何一種都有親近感,人的目光觸及后變得柔和,心里敬畏。
玉米粒在棒芯上排列井然,比小學生站得齊,不像高粱的凌亂,也不像谷子擁擠。玉米棒子掰開,側看是小型的葵,玉米?;ò晗裥∨笥延勉U筆畫出的,樸拙,也天真,有一種你感覺出來卻說不來的素美。
農家院子里,拔了皮的玉米棒子堆積成玉米塔,無論天陰還是晴,金色的陽光一直屯在院子里。玉米皮褪至底部的玉米棒,像褲子滑落。其皮擰成辮子掛在房檐下,陽光就駐在窗前不走。老百姓早就發(fā)現(xiàn)這個秘密,七高八低地掛滿房檐。有老鄉(xiāng)把玉米辮掛在梨樹上,冬天里,滿院子陽光。
鄉(xiāng)野美學滲透在揉碎的時光里,凝重笨拙,靜穆中散發(fā)喜慶。
玉米,名字吐露文雅。玉本身在民間通俗印象中層次較高檔,何況“玉”中還有“米”。“米”是糧食中的精確叫法,是豐年或是眾生生存指數(shù)的關鍵詞。鮑爾吉·原野先生說:一粒米,重如山。
人類不可思議的智慧是發(fā)現(xiàn)并且培植了莊稼?,F(xiàn)代人真是幸運,毫無艱辛感地享用糧食,無需為生存擔憂。遺憾的是人類說不清莊稼準確的來歷,包括玉米。
對于大自然的恩賜,我們一大半靠得是揣測。
生物學角度看,過分安逸的生活,會讓動物(人也算)的一部分功能逐漸退化。譬如讓白領們去挖一垅土豆(不帶戲謔成分),少頃汗流浹背,干不動。別笑,這就是原始功能喪失的前兆。還有爬樹,不說了?,F(xiàn)在讓人害怕的事是,一些人享用糧食的同時,忘掉珍惜糧食。我曾看到過把煮熟后的玉米棒子扔到垃圾箱里。
秋天看到大片的玉米地,心里溫暖——不是神經感覺到的那種暖,而是上升到精神層面的一種意識——誰都需要這種意識。秋陽在近于枯黃的玉米葉子上跳出斑斕的色彩。這時候的色彩滲透出一層水質感,不是眼睛出了毛病,而是秋天本身無處不沉積水分。即使干旱,秋陽也能閃爍出水的波紋。玉米葉子在沒枯之前何等風光,譬如夏天,葉子手一樣挽著,下雨或起風時沙沙作響。心細的人看一眼葉脈,清晰明朗,不似人的掌紋亂線一堆,費勁地辨別愛情線、事業(yè)線云云,安慰自己。而深秋,葉子垂于腰際,植物纖維的肌無力,暴露出豐碩的玉米棒,也是一種慷慨激昂的壯美,一切是為了果實!莊稼和人一樣,為孩子什么都可以付出,包括尊嚴和儀表。
喧囂沉寂,果實豐碩,這才是最耐看的風景,是一種崇高敬意支撐下的飽滿。
農民久久蹲在地頭,不想回家。
排除人類司空見慣的心態(tài),單棵看,玉米是漂亮的植物,葉、莖、穗、腋下棒子、棒子頂繽紛的流蘇,用家鄉(xiāng)話就是帶勁。棒子——專業(yè)一點叫果苞——成長過程更是動人心魄,像少女的乳房悄無聲息地漸漸豐滿。這樣比喻讓男人心熱,女子羞澀。
莊稼是貼近人性的植物,它們是人間的精靈。
把一粒玉米放到掌心,誰也感受不到它的身體藏著那么多力量和生命,這說明玉米的偉大,平凡樸拙中讓懂得感恩的人變得謙遜,逐漸成為精神領域完整的人。
小鏈接
?
袁海勝,遼寧朝陽縣人,業(yè)余寫作者。遼寧省作家協(xié)會會員,遼寧散文協(xié)會會員,朝陽散文沙龍成員,朝陽縣農村信用合作聯(lián)社員工。出版散文集《月色河邊》、《永不銹蝕的鑰匙》、《春天鼓掌》。在《人民日報》、《福建文學》、《延安文學》、《芒種》、《鴨綠江》、《散文百家》、《中國文學》、《中國校園文學》、《青?!?、《遼寧散文》、《白塔湖文學》、《佛山文藝》、《遼寧日報》、《紅海灘》等報刊發(fā)表過作品,在《今日朝陽網(wǎng)》網(wǎng)絡媒體發(fā)表過多篇作品。座右銘:進入一種文字的修煉,生活才算完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