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起豆腐之二
文化信使/賈忠武 編輯/繁花似錦
三十年前,我在遼寧省凌源師范學校讀書。那時的凌源人把豆腐做到極致:賣大豆腐的帶著醬油。大豆腐很少拌著吃,大多時候熘著吃,再就是豆腐腦,放一點兒韭花,那個鮮嫩滑膩馨香啊,比媽媽做的雞蛋羹還好,鋼爐燒餅豆腐腦就是凌源小吃一絕。
然而在我的記憶里,老家的豆腐卻是另類的。
大豆腐,平時是很少吃到的。大都是過春節(jié)時候,家家戶戶做一個大豆腐。剛出鍋的大豆腐,孩子們眼巴巴地等著涼拌大豆腐,那急切的心情比大豆腐還熱??曜釉缫言谧炖镤贪胩炝?,大海碗在孩子們手里輪番地傳遞好幾個來回了,眼睛里放射出大豆腐一樣的鮮嫩的亮光。春節(jié)里的好嚼棍兒,除了紅燜肉、清燉雞就是帶魚燉大豆腐了。正月里,就只好白菜海帶大豆腐,辣菜纓子燉大豆腐,酸菜粉條燉凍豆腐了。無論多冷的天兒,吃下去暖心暖肺,心里熱乎乎的,卻不能急,心急吃不了熱豆腐。
平日里,夏季雨天的時候,豆腐匠人著急得很,賣不出去就會有酸味兒,丟又丟不得,吃又吃不盡,也吃不起嘛。俗語說:編炕席的睡土炕。就只好披著麻袋片子或是一角破塑料布,挨家挨戶豁出老臉來死乞白賴地強送強賣。進得屋里抄起蓋簾就撿豆腐,一個掙一個拉。有時特熟絡的抹不開面子,就一邊拉話一邊撿豆腐,問小子多大了,上媒人沒,等主人一抬眼,已經(jīng)撿了半蓋簾,又不好意思說什么,只好吃了啞巴虧。
吃干豆腐,大都是隨禮坐席的時候。我們那里叫八大碗席:兩碗肉各是三尖和白片,三尖肉里有幾塊瘦的,白片里都是白花花的膘子肉;兩碗粉是寬粉和細粉;兩碗豆腐是清燉大豆腐和干豆腐;一碗海帶絲,一碗酸菜或白菜。后來啊,就又加了四個碟兒,白菜芯拌涼粉條、白菜芯拌干豆腐絲等。
說起白菜芯拌干豆腐絲,母親做的那是一絕。白菜芯橫著切,切成極其纖細的薄片,干豆腐絲也纖纖細細的。放進醬油醋和用搟面杖壓得極勻極細的鹽面面兒,吃起來白菜芯新鮮脆嫩而沒有絲毫的水氣,比老醬缸里腌制的醬咸菜還好得很。那纖纖細細的干豆腐絲,吃起來鮮香酥軟而絲毫沒有粗糙干硬的感覺。到現(xiàn)在想起來,那微咸微酸的滋味還在喉間濕潤潤的。
平日里,家家戶戶都曬一點干豆腐干兒,以備來客人應急。有的把干豆腐整張晾在晾衣服桿上,有的把干豆腐切成寸把長菱形的塊兒。曬干后,放進塑料袋里或是裝在平時挖野菜的柳條筐里。這樣的筐,閑時大都放吃剩下的大餅子或米飯,以備下頓飯用,不然這些半大孩子就搬弄盡了。糧食缺的時候,就得時時處處節(jié)省。也有時,被哪個淘氣的孩子發(fā)現(xiàn),打牙祭吃了多半,來客人時大人抓了瞎。客人走后,自是一番嚴厲的呵斥。
過春節(jié)的時候,母親把干豆腐做到極致。灌腸的時候,芡子里放一點兒白菜芯、海帶絲、胡蘿卜丁、干豆腐絲,有時加一點兒祭祖用的上了淺紫色的粉條,那灌腸看起來竟那樣鮮艷動人,美輪美奐,簡直是富有詩情畫意的彩畫。也有不殺年豬的時候,這時母親就用干豆腐把灌腸的材料卷起來放鍋里蒸,味道絲毫不比普通的灌腸差。這樣的灌腸稍稍有點硬,蜷曲著,我們叫它“野雞脖子”。還有,母親把沒有人愿意吃的肉皮剁碎了,放大鍋里熬,把油撇出去熬成皮凍,就像醬燜肉碗底的肉渣湯汁,特別香又特別有滋味。也有時把這些碎肉肉皮煮得爛爛的壓燜子。把豆腐包鋪在方桌上,底下鋪一層干豆腐,把熬好的碎肉肉皮連湯帶汁兒的,全澆上去,上面再鋪一層干豆腐。把豆腐包疊起來,像壓豆腐一樣再壓一些重物。燜子香而不膩,有勁道而不粗糙,別一種香味。
這些另類的童年美食,就像一壇陳年的酒,把所有的相思都發(fā)酵了。
小鏈接
賈忠武,遼寧省朝陽縣波羅赤鎮(zhèn)初級中學教師,今日朝陽網(wǎng)文化信使。有作品發(fā)表于《中國散文詩》等,有作品收錄于李鎮(zhèn)西教育思想研究。
[責任編輯 昕晨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