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杌轆”音猶“烏拉”
文圖/文化信使 吳歌(遼寧錦州)
大凌河國家濕地公園里,有塊石刻《義縣城關(guān)街區(qū)圖》。偶然在圖上看到“烏拉巴胡同”時,感覺莫名其妙。“烏拉巴”?滿語么?
“烏拉巴胡同”在哪兒?請教公園門口的幾個人,都說不知道??匆娐纺系墓懦前蔡╅T下,有幾位大爺在玩撲克,前去請教。
“‘烏拉巴胡同’,就是‘杌轆把胡同’的字音。”有位戴眼鏡的大爺,不假思索的回答,讓人沒法不信。在幾條胡同里拐來拐去,終于見到家家戶戶門牌上的“轆轤把胡同”。“轆轤把”,雖然不是“杌轆把”,但是位置和語義畢竟能對上號。
東北話將杌轆之“轆”說成輕聲的“拉”,原因可能有三種。一是依規(guī)變韻,二是輕聲變韻,三是省略動程。拙作《東北方言注疏》將“杌轆”的語音注為“wù la/lu”,原因大抵如此。
方言,有時真“任性”。既然杌轆之“轆”能說成輕聲的“拉”,靰鞡之“鞡”也能說成輕聲的“轆”。
“腳上穿著棉兀轆鞋,鞋里的墊子是玉米葉子用梳子梳成絨絨的,腿上有時還纏著綁腿預防灌雪。”——北國之春王燕《雪野情思》(江山文學網(wǎng) 20161129)。其中的“兀轆”,應(yīng)為“靰鞡”。
無獨有偶,將“杌轆”說成“烏拉”,也可見于沈陽。“以前的戶口本上籍貫一欄寫的是‘沈陽市烏拉巴胡同’。”——五圣山天龍《探訪祖父的出生之地——大古城》(新浪博客 20111025 轉(zhuǎn)自張鏡博客)
后來,張鏡先生在書作中,又將“烏拉巴”改成“轆轤把”。
“1945 年八一五祖國光復后,回沈陽大南關(guān)上頭轆轤把胡同張公館居住。”——云展網(wǎng)(20180415)《奉天現(xiàn)代民族工業(yè)奠基人張志良 劉廷耀 張鏡著 遼海出版社-翻頁版預覽》附《張志良生平年表及大事記》
將“杌轆”寫成“轆轤”,應(yīng)該屬于“正確的錯誤”。
說“正確”,是因為“轆轤”的語義沒錯,“杌轆”即“轆轤”;說“錯誤”,是因為“轆轤”的地名不對,“杌轆把胡同”非“轆轤把胡同”。
古圣有云:名從主人。將“杌轆把”寫成“轆轤把”,“客人”不難看懂,“主人”樂見其成么?
《義縣城關(guān)街區(qū)圖》的“主人”,已經(jīng)用行動做出回答:寧愿刻成表音的“烏拉巴”,不愿刻成通用的“轆轤把”。
稱“轆轤”為“杌轆”的文字,可以在東北多地見到。
“……杌轆把彎的一條小陡坡,一條小道仰著脖由低漸高,小道不寬也就容兩個人走。”——德廣《東門外的菜園子》(朝陽歷史文化網(wǎng) 20171211)
“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立新杌轆把胡同”。——郵編庫(網(wǎng))。該縣的石龍,也有“杌轆把胡同”。
尹世超主編《東北方言概念詞典》中的“兀轆”,或應(yīng)作“杌轆”;“兀轆把”,或應(yīng)作“杌轆把”。
長春晚報《長春的怪地名“轆轤把胡同”》(搜狐 20160228)中的“轆轤把”,原本是否應(yīng)為“杌轆把”,尚無從知曉。
但是,北邊的黑龍江,南邊的遼寧,都不用“轆轤”以及“轆轤把”,夾在中間吉林能否“獨善其身”呢?
相較于“轆轤”,“杌轆”在構(gòu)成上似乎略勝一籌。杌,支架;轆,轆轤,圓轉(zhuǎn)木;杌轆,支架加圓轉(zhuǎn)木的裝置。
僅僅屬于“圓轉(zhuǎn)木”的“轆轤”,缺少支架——杌。杌子,在東北話里專指四角八岔凳。馬杌子,義猶馬凳子。
東北話里,也有帶“杌轆”這個詞的俗語:光聽杌轆響,不知井在哪。
小鏈接吳歌,曾用名吳戈。今日朝陽網(wǎng)文化信使。高級經(jīng)濟師。錦州市“最佳寫書人”。市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“錦州方言”代表性傳承人。錦州市作家協(xié)會會員,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,遼寧省語言學會會員。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攝影家協(xié)會會員,中國工業(yè)攝影協(xié)會會員。金融專業(yè)論文和業(yè)余攝影作品,曾在全國比賽中獲獎。散文《丁香雨》入選慶祝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成立七十周年《賽努呼和浩特系列文集·散文集》。出版專著《東北方言注疏》(白山出版社 2016年)。參加編著《人文錦州·民俗風情卷·錦州方言》(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9年)。
[編輯 立軍]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