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秋,最后的尋楓之旅
文化信使/王桂霞 編輯/趙盼
每一次出游都留些許遺憾,也許是為了下一次再來而打下的伏筆。三年前的洋湖溝、老邊溝之旅因時間關系未能前往畫家村,為彌補那次遺憾,因聽說此次行程有此景點,盡管我作為候補還是欣然跟隨前往。
為了錯開十一出行的高峰,所以選擇這樣的日子前往本溪看楓。因前幾日的低溫天氣和一場秋雨的作祟,畫家村已非是我想象中模樣,用我們家于總的話說,“那山像長銹一樣”。葉子已經(jīng)褪去紅色,顏色暗淡下來,大部分也已經(jīng)落去。難道此行就這樣敗興而歸嗎?天氣預報示:10月15日,雨。一夜沮喪,幾百公里的疲憊隨興奮度的銳減油然而生。因為農(nóng)家院住宿的寒冷,感冒也追隨而來。一夜在艱難和痛苦中度過。躺在炕上,聽身邊兩個姐妹均勻的呼吸聲……三年前我們也是這樣睡在洋湖溝一個農(nóng)家的炕上,記得那晚的天空有很多會眨眼的星星,我們站在小河邊聽潺潺的水聲,聽蛐蟲的鳴唱……一切仿佛就在昨天。畫家村,我不過晚來七天,難道就這樣錯過了一季?
天終于亮了。早餐時領隊宣布了今日行程,為了能夠看到紅楓,我們臨時改路前往冰壺溝。冰壺溝是一個剛開發(fā)的景區(qū),還沒正式對外開放。此行大多數(shù)都是攝影愛好者,為了尋楓也是各顯神通了。隊伍里一個大姐通過朋友打聽到冰壺溝,所以才有了冰壺溝之行。
冰壺溝位于本溪桓仁滿族自治縣木盂子鎮(zhèn)仙人洞村附近,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老禿頂子的北側(cè),分西谷、東谷,有大小冰壺溝兩條。溝內(nèi)郁郁蔥蔥、流泉飛瀑,一派原始溝谷風光。溝谷內(nèi)植被茂密,古樹參天,水量充沛,空氣濕潤,負氧離子極高。溪水清涼刺骨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極佳。相對比沿路走來的景區(qū)而言,這里依然保持著絕對原生態(tài)的自然景觀。先不說這里秋景如何,但我敢說這里是夏天避暑的絕佳之地。
我們延山谷邊緣逆溪流而上,山谷兩邊都是茂密的楓林。一路流水潺潺,落葉飄灑,紅葉、青石相映成景。水穿石、樹映水,好一個人間仙境!只聽見不斷的贊嘆聲和快門聲。東谷谷底有一大型瀑布,落差在10米左右,據(jù)說,每到冬季瀑布結(jié)冰充滿整個谷底,冰壺溝也是因此而得名。而另一條路則是真正的楓林之路。這里沒有繁花錦簇,卻美的質(zhì)樸,像遠離浮華、清修的仙子。一襲楓葉鋪就的錦路,我不忍重踩,怕驚擾這仙境的清幽。舉頭看,滿目鮮紅、橙黃,不知是誰的戀歌寫滿枝頭?此境是何境?竟能濯去心塵,無他無我。“我有明珠一顆,久被塵勞關鎖,一朝塵盡光生,照破山河萬朵”。
因時間和天氣原因,盡管游興未盡,卻也不得不忍痛離開。天終于還是沒能忍住,歸途時慢慢飄起細雨。我還是要感恩,她容我們走完這個行程,盡管匆匆,也圓了我來時夸下的???ldquo;我在的地方天氣就好”,“神仙姐姐”也不算徒有虛名。
小鏈接
王冰(王桂霞),中國楹聯(lián)學會會員、遼寧省楹聯(lián)學會理事,遼寧省詩詞學會會員,建平縣詩詞、楹聯(lián)學會副秘書長,今日朝陽網(wǎng)文化信使,朝陽市作家協(xié)會會員。部分詩詞、楹聯(lián)、散文作品編入《惠蘭集》《紅山聯(lián)韻》《新世紀散文選》《新世紀詩歌選》《傾聽歲月》《歲月如歌》等書中。常有小文在《朝陽廣播電視報》《歲月》《前衛(wèi)》《遼西文學》等雜志上發(fā)表。